VB自潛深度賽的Pro戒護團隊

VB是許多世界紀錄的誕生地,只有各界認定的菁英才會被邀請參賽,而選手們也偏好利用VB的超棒環境來創紀錄。魚幫水,水幫魚的良性循環,背後其實有許多默默堅守崗位的專業團隊,一起打造讓選手能安心下潛的環境。

本文節選自Freedive Cafe第113集 【Louisa Collyns-inside the safety team】Louisa Collyns是專業戒護員,也就是說,擔任戒護並不是偶爾嘗試看看的挑戰,而是她熟悉的工作。戒護經驗豐富的她經常在各大比賽中擔任戒護員,如果有比賽特別徵求最高等級的戒護員,或是找尋熟知安全細節的專家,Louisa經常是首選之一。而她也擔任本次VB2021的Chief of Staff。Louisa在這次訪談中與大家分享擔任專業戒護的心得,我很推薦大家認真聽完第113集喔! ( 順便練習英聽啊!)

比賽戒護的工作細節是由誰定義的呢? AIDA或CMAS嗎?

比賽戒護的執行細節並不一定與AIDA或CMAS直接相關,比較多的指令來自於Chief of Safety,這種指揮與管理的腳色通常也是由團隊中最有安全戒護經驗的人來擔任。但在正式執行任務前,裁判會先確認戒護員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執行任務,比方說該戒護員是否能連續順利的潛到一定深度? 該戒護員是否能夠正確執行救援? 這些條件會由裁判來確認。

什麼是好的自潛戒護團隊呢?

除了一定要挑選能力足夠的優秀自潛員以外,還要考慮很多因素。包含整體活動流程、後勤管理、比賽地點與環境等,都是必要的考量。比方說,這場比賽是否有平台(platform,也就是漂浮在海上那個白白的工作平台)、醫療團隊的素質與部置等,都會影響戒護工作。通常一場比賽會有專家來設計全面的細節,因為這是很專業、很複雜的工作。

一場比賽有幾位戒護? 如何輪流下潛?

每一場比賽都不太一樣,要看主辦單位的要求。以VB2021為例,今年有6位戒護員,其中3位在水裡執行下潛戒護:

  • 一位deep safety(深度戒護員)
  • 一位2nd safety(第二戒護員)
  • 一位surface safety(水面戒護員)

這三位每一潛都會輪替,確保每個人都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比方說,當這位選手潛完之後,換下一位選手時,原本的deep safety就變成surface safety,剛剛的2nd safety就變成deep safety,依此類推,然後下一潛繼續輪替。

另外還有3位戒護員,大家通常看不到他們,但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

  • 一位在平台上,跟醫療團隊待在一起
  • 一位在暖身區
  • 一位在岸上,跟岸上的醫療團隊一起待命

另外還有兩位候補戒護員,以防賽程中有任何突發狀況,萬一戒護員受傷或是生病,就有人可以立刻取代他。

另外還有那些與安全有關的設備呢?

浮台上有深度探測器(就是聲納啦!),以及反向重力緊急升水系統(Counter ballast system),都能讓比賽更安全。Platform manager會在看台上監測並回報聲納的探測狀況,但這其實並不100%準確,尤其在藍洞這裡經常有海藻、大型浮游生物等東西,會干擾聲納探測。不過VB的裁判真的都是經驗超豐富的人,光是用手摸著繩子,從繩子傳回來的回饋,她們就知道水裡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必要時,裁判會告訴我們何時該採取行動。

所以並不是由戒護員去摸繩子囉?

不是,戒護員不可以觸碰繩子。其實在比賽開始之前,我們都會與選手一起訓練一陣子,在訓練的時候我們也會摸繩子感覺, 比方說安全繫繩在繩子上的摩擦感、觸底的拉扯這些,所以也非常熟悉選手們下潛的狀況,光是透過繩子的震動,我們就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比賽一旦開始,戒護員就不可以觸碰繩子,摸繩子是裁判的工作。

Diveye對於戒護工作有什麼影響?

Diveye是非常棒的媒體工具,它可以即時傳送水中的影像,對於行銷自由潛水真的非常有幫助,但他們也很明確地指出,Diveye的功能是媒體傳播,絕不干涉戒護工作。在平台上與醫療團隊一起待命的戒護員會盯著螢幕觀察選手的情況,能夠看到水中的影像其實讓我們安心很多。而且聲納不準確的時候,我們至少能透過Diveye得知選手狀況。

對於水中的戒護員而言也有安心的作用,你知道其實藍洞深處非常黑,有時候戒護下到35-45米的時候,根本看不到選手。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單蹼發出的咻咻咻的聲音,但我們不能摸繩子確認,如果什麼聲音都沒有、又看不到選手,我們心裡其實很慌張。這時候如果我看見Diveye發出的光,就像吃了定心丸,因為我知道Diveye會緊緊跟著選手,看得到Diveye在上升,就知道選手也快出現了。

反向重力緊急升水系統有多重?

不一定,每個比賽都不一樣,大約落在20-30公斤吧? 一般比賽都會設計讓前後一開始的時候一樣重,這樣整個Counter Ballast是平衡的。

後面的重量應該超過20公斤吧,而且平台上有另外準備更多的重量,當我們必須啟動緊急升水系統時,工作人員會把後方的重量放下去,再把平台上多餘的重量也推下去,這些額外重量會順著繩子滑下去,最後追上原本先下的重量,讓整體下降的速度更快。

VB前方的底鉛比較輕,但還是有足夠的重量讓選手們能安心下潛,絕不能發生選手在進行FIM的時候把底鉛拉上來這種事,所以前面的底鉛應該是15公斤左右。

VB每天的三組賽程,都是由最深的選手開始下潛,每下完一潛,就有兩位戒護員在平台上把繩子往上收起來一點。而且其實我們有電動收繩器呢!都有電動馬達了,還需要兩個人幫忙拉,你就知道15公斤的底鉛真的很重。

比賽中昏迷似乎不是什麼大事?

比賽中處理昏迷狀況,跟一般休閒自潛所面對的昏迷狀況完全不一樣。一場好的比賽,會有訓練有素的戒護團隊、醫療團隊、與所有的後勤支援,是一個非常安全的環境。當然我們並不鼓勵選手做出超過他們極限的事情,但整體而言,比賽的環境真的安全很多,有足夠的資源與人力處理各種狀況。

一般休閒自潛或訓練時,我們根本沒有這些資源去面對昏迷。我們只有一顆浮球與一條繩子,這其實是很嚴重的不足。為了讓我們在訓練時能更安全,我們一定要在下潛之前徹底檢查所有裝備是否都處於良好狀況,而且一定要慎選潛伴。你的潛伴有能力執行這次的戒護任務嗎? 有能力在緊急時救你嗎? 你是否能信任這個人? 這很重要,你要能信任潛伴,你才會潛得安心。你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顧潛伴? 你有對自己與對潛伴誠實嗎? 這些都是訓練時非常重要的安全因素。

救援到底是【吹拍叫】,還是直接人工呼吸?

這真的是看狀況。這也是為什麼,比賽的戒護員一定要挑選經驗豐富的人來擔任,因為很多時候經驗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通常比賽發生的昏迷都是深度水中昏迷,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立刻把選手安全的拉出水面,不要讓呼吸道進水。他在多深的地方昏迷? 他有多缺氧? 這些都是當下考慮的因素,選手越缺氧,我們就越早進行人工呼吸。如果這場比賽有平台,那你也許會考慮把選手移動到平台上,當然你也得考慮選手的狀況、他的位置、你手邊有的資源、比賽的規則等等,總之,你需要做出好的判斷。

誰決定何時該把昏迷的自潛員交給醫療團隊呢?

這是醫療團隊決定的。如果昏迷的自潛員沒有在幾秒鐘內就恢復意識的話,醫療團隊就會接手。

這其實也是看狀況,一般而言我們並不希望一開始就製造太多躁動。救援的時候,你必須創造出非常平靜的環境,這樣昏迷的人會比較快醒來。這有點像是把一個熟睡的人叫醒的概念,如果你周圍的環境是放鬆、安全的,睡著的人比較能安心的醒過來。如果周圍有很多躁動、不安、或是撞擊、移動,可能會對昏迷的人造成額外的壓力。記得,他們雖然沒有意識,但他們其實聽的到。所以我們不會一開始就直接把人搬動到平台上,而是先嘗試在水面恢復意識,當救援無效,醫療團隊就會主動要求我們把自潛員移動到平台上,不過通常這時候戒護員自己也知道該是時候交棒給醫護人員了。

你認為戒護這份工作應該如何進步?

戒護其實是一份很嚴肅的專業,比賽的戒護員應該要被當作是一份有給薪的職業,讓有經驗的人能朝著這方面繼續努力並且發揮他們的專長。而不是要求閒閒沒事的自潛員來「幫忙當戒護」或是偶爾挑戰一下自己。自由潛水界應該要提供「專業救援戒護訓練」等課程,鼓勵大家參加。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安全與戒護的觀念,要幫自己的潛水計畫擬定緊急應變措施與緊急救援計畫,我認為大家都有責任認真思考該如何面對意外

你認為優秀的戒護員應該有什麼條件?

  • 本身是優秀的自潛員
  • 懂得團隊合作
  • 緊急時刻保持冷靜

身為戒護員,我們的工作是讓選手感到安心,因此戒護員不能爆走,造成更多環境壓力。一位優秀的戒護員要能夠全面觀察整體情況,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以上是截錄自Freedive Cafe 第113集的Louisa訪談內容

Freedive Cafe是自潛界最最最最最認真用心經營的Podcast,由Donny Mac教練訪問世界各地身懷絕技的自由潛水人,聊聊他們的訓練方式與有趣的生命故事。

Donny Mac目前在小琉球教自由潛水,他的自潛學校是Freedive Taiwan。他真的是非常認真的教練!大家一起來支持優秀的自潛教練吧!!

您可能有興趣

更多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