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道浪,都歷經了一段旅程,才來到我們面前,所以尊敬,並珍惜。」
海浪是如何形成的?
自古有云,無風不起浪,所以是因為風而有海浪的嗎?所以很多人才說才要在颱風天衝浪?所謂的好浪是只要有風就可以了嗎?還有什麼會影響浪?
在汪洋中,空氣有系統地由高壓向低壓流動,漸漸形成風,當風吹過水面時,和海面表層的海水產生摩擦,而這個摩擦會讓表層海水開始和風一起緩緩移動,海面上就會產生一些小小的波,隨著風著持續時間和強度增加,細碎的水波會慢慢開始產生規律的運動和循環,海浪的輪廓也會開始變得更清楚而且穩定,而這時候風所傳遞的「能量」就不只侷限於海表面,淺層的海水都會開始循環流動,也正是因為這樣,海浪就像卡通裡看過的滾雪球一樣,從小小的水分子開始滾動,在整個過程中沿途的水分子都在大隊接力,將得到的能量不斷地傳遞下去,滾成大大的「湧浪」(swell),而這就是我們所認知最初型態的「海浪」(wave)。

首先我們需要原理,從國中的物理概念回想,當水波由深向淺傳遞時,波的速度會變慢,但頻率不變的前提下,波長就會變短,而當波高與波長的比大於七分之一時,「波峰」(peak) 就會崩潰,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浪頭」,而簡單來說,就是當淺層的海水和深層的海水速度差異,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波的結構穩定就會被破壞,破碎的浪頭就會形成我們所看見的白色浪花。
原理講解完後,就是地形的部分了,海岸地形分成很多種,沙岸、礫岸、岩岸和礁岸等,不同地形有不同的優劣,未來會一一剖析,在這一篇的重點是共同差異,也就是地形穩定的程度,想要有順又穩定的浪,當然地形也要順又穩定,地勢如果緩和就能讓深度變化穩定,浪湧的抬升也越穩定,地形結構越不容易被海流改變,則浪型和浪頭就越穩定,舉例來說,沙岸會因為潮汐和浪的影響,不斷的改變地形,所以浪型的變化會比其他地形還大,相對也會比較不穩定,而當每一道浪如果都能穩定的形成,對衝浪來說,我們就會有更多更好的機會能練習,在這些重複的練習過程中,找到錯誤去調整和修正,慢慢的就會看見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無論是在浪的解讀,或是動作技巧上,都是需要練習和經驗累積的,先從理解海浪開始,一切就會變得容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