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um Fins: 專訪蛙鞋職人Danny Hurst

自由潛水碳纖維長蛙品牌Continuum Fins悄悄在自潛界掀起旋風,這背後的推手竟然是一位超級低調的碳纖維材料工程師-Danny Hurst,他同時也擁有多項澳洲自由潛水CWT-b紀錄。一起愛上Continuum的魅力吧!

認識Continuum Fins與創辦人Danny Hurst

danny producer of continuum fins
Danny在工作室製作蛙鞋。

1.【Continuum Fins】作為品牌名稱,是什麼意思呢?

Continuum是我在學校做研究時,常出現的專有名詞。它代表兩個極端值之間連續漸變的過程,從一端穩定地變化到另一端,轉變過程非常連貫,幾乎找不到任何斷層。這就是我製作蛙鞋時想達成的目標:在自潛者與水之間建立平滑漸變,讓能量從人完全傳導到水裡,就連蛙鞋本身的厚薄與軟硬變化都平順到無法察覺。一雙好的蛙鞋,與腳銜接的那端應該稍微硬挺,而另一端則具有像水一般的流動性。

2.【Danny】是誰─工程師與自由潛水選手的雙重身分

我在一個衝浪家庭裡長大,所以我在水裡非常自在。沒浪可衝時,我就去打漁,因此開始接觸自由潛水。結果我深深被自潛吸引,甚至開始期待沒有浪的日子,這樣我就可以去潛水。我想自潛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讓我放鬆。只要我在水裡,就不會擔心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壓力。

我在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攻讀機械工程和數學,也擔任研究助理,接觸了各式各樣的專案,最後逐漸把專注力放在碳纖維複合材料領域的研究。讀博士學位時,我開發模型以瞭解複合材料如何與何時失效。我熱愛研究與開發的過程,但當我必須開始寫論文時,我發覺自己並不想把時間都浪費在電腦前面。我想動手做一些東西,於是我離開學校,並創立Continuum Fins。

continuum fins and logo
興趣與專業結合,成就目前最強大的蛙鞋。

3. 你最喜歡的自潛項目是什麼?

肯定是恆定重量雙蹼下潛(Constant Weight Bi Fins)。

我其實是因為一場意外,才開始認真投入自由潛水。我原本要去歐洲參加會議,順便安排幾個星期的衝浪假期。但是出發前一個月,我的肩膀脫臼了,很顯然的就無法去衝浪。所以我決定飛去希臘的卡拉瑪塔,與Stavros Kastrinakis (註:希臘自由潛水教父,多項希臘國家紀錄保持人與VWT世界紀錄保持人) 學AIDA3與AIDA4。上自潛課時,我的手臂依然抬不起來,因此當然無法做FIM或CNF,只能做Constant weight。這次的旅程讓我深深愛上自由潛水,甚至還參加了我人生的第一場比賽,比的當然是恆重雙蹼項目。現在,雖然我的肩膀比以前好多了,也喜歡FIM和CNF,但我仍然更享受恆重雙蹼下潛。

4. 墨爾本的潛水環境如何?

我住在離墨爾本兩小時車程的衝浪海岸。既然叫衝浪海岸,可想而知,當然比較適合衝浪。其實水下的景色很棒,有很多珊瑚礁與沈船,只是你必須挑對日子下水。我們有大約60米的深度可以做訓練,只是離岸大約10公里遠,而且通常浪大到難以抵達,光是去到適合的訓練地點就已經是個艱難的任務。但是天氣好的時候,狀況其實很不錯。至少20米的能見度,沒有流。去年夏天我們就有好幾天風平浪靜的日子。海況太差時,我們會去湖裡練習。這裡已經開始有一些自潛團體,所以很容易找到潛伴一起練習。對於習慣極端海況的我們,巴里島或菲律賓真的是天堂。在巴里島下水就像在浴缸泡熱水澡一樣爽。

5. 是什麼契機促使你動手製作第一雙蛙鞋?

我設計的第一雙蛙鞋根本就是垃圾。那時我剛開始接觸漁獵潛水,我的朋友買了一雙碳纖維蛙鞋,太軟了,不適用。所以我用之前製作衝浪板剩下的樹脂與玻璃纖維,企圖做出一雙更好的蛙鞋。硬一點的蛙鞋總是比較好用,對吧?結果這雙蛙鞋爛到我直接放棄,好幾年都沒再嘗試。

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明白「軟」才是正確的方向。我學到更多潛水的知識後,就想嘗試比澳洲市面上買得到還更柔軟的蛙鞋,於是我乾脆自己做。這次的成品比之前那雙來的好,也鼓勵我自己繼續努力,做出越來越好用的蛙鞋。

6. 你如何測試與改進蛙鞋的設計?

我的測試方法就是直接穿到水裡下潛。我很幸運有這樣的工作環境,讓我能完成一組成品後,隔天就直接帶進水裡實測。其實我是個書呆子,我先在電腦裡架構好模型,用電腦去分析軟硬度,並且對蛙鞋的狀況有更多了解。電腦模型分析能加快研發速度,數學計算也幫我省下許多不必要的失敗與錯誤。但電腦與數學也不是萬能的。我一定要實際測試過蛙鞋的效能,才知道要修改哪些部分。

7. 你在哪裡製作蛙鞋?

我在已故爺爺的工作棚裡為自己弄了一個舒適的小工作室。我爺爺在世時也是一名機械工程師,所以也常常敲東弄西,而且他還給自己蓋了一個比自己家還更大間的工作棚。我小時候,爺爺總是在那裡敲敲打打。我在工作棚的一個角落設立了一個專屬空間,用來製作蛙鞋。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這個小空間裡有我製作高品質產品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它絕對不是你想像中那種平凡的工具間。

8. 什麼是「手工」碳纖維蛙鞋?與大量生產的蛙鞋有什麼不同?

手工有其優缺點。我一次只能專心做一雙蛙鞋,因此得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優點是我不會被產量給綁住。我每完成一雙新的設計,就可以立刻下水測試,然後直接修改下一雙的細節。這也表示我能夠根據每一位使用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相對於大量生產的商品,我的蛙鞋更能滿足每一位潛者的潛水狀況與要求。

手工訂製的另一個好處是,我能與使用者建立更深的連結。這讓我感到非常滿足。我並不是單純的用碳纖維和樹脂做出東西而已,我還能看見大家因為使用Continuum Fins而獲得喜悅。這種快樂是雙向的。使用Continuum的人都知道,這跟去潛店購買架上商品不一樣,他們感受到的是這雙蛙鞋背後代表的滿腔熱情,而且他們擁有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蛙鞋。(註:這是真的,每一位使用Continuum Fins的人都超級開心的,而且讚不絕口。)

9. 跟其他品牌相比,是什麼特色讓Continuum Fins與眾不同?

我認為我是個很適合製作蛙鞋的人。我有豐富的材料科學知識與實際製造的經驗,而且我自己也是自由潛水者,我能夠親自測試成品,並且持續不斷的精進我的設計。這世界上當然有很多比我更厲害的自潛者,而且也有許多比我經驗更豐富的材料工程師。但是同時擁有這兩項特質的人,應該不多吧。

10. 一般認為軟的蛙鞋沒有力,我的Continuum蛙鞋踢起來很輕盈,卻能產生強大的推進力。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嗎?

我的秘密就是讓使用者能夠自然地發揮良好的技巧去操縱蛙鞋,而不用特別去思考這件事。只要能夠搭配正確的踢蹼技巧,柔軟的蛙鞋也可以很好用。人們會不自覺地依據他們的感覺與蛙鞋的特性來改變踢蹼的方式。你必須能夠感覺到蛙鞋在水中的狀況,才能夠正確的使用它。有些軟的蛙鞋在水裡就像麵條一樣,它們雖然隨著你的腳在擺動,但你對它們卻沒有感覺。Continuum的目標就是給使用者與水連結的感覺,你會清楚感受到蛙鞋的作用回饋,以及它如何影響你在水中的運動行進。

11. 創立Continuum Fins品牌的過程中,最辛苦的時刻是什麼?

離開一份穩定的工作,去嘗試一件我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氣。我有自信能做出高品質的蛙鞋,但是剛開始創業時,我沒有任何商業上的經驗,也不懂得行銷、銷售、財務、或任何品牌經營的知識。現在我已經有一些生意上的經驗,但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12. 未來,你對Continuum Fins有什麼期許?

我創立Continuum Fins的初衷只是單純想要製作東西。我想繼續維持這個方向。我想繼續製作蛙鞋,並把它們改進成最完美的狀態。我非常享受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同時對於新物件的研發也感到非常興奮。我正努力提供客製腳套、開發令人興奮的單蹼(註:Ant Williams創下世界冰潛紀錄75M所使用的單蹼就是Danny幫他打造的唷!),還希望深入發展蛙鞋背後的科學,去了解它的運用原理,並知道如何增強蛙鞋的效能。我正和迪肯大學的同事一起合作,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去分析材質與製程優化。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人的本質。我想看到大家穿上我製作的蛙鞋。這才是讓我感到最滿足的事。

了解更多Continuum的特色>


看完Danny的專訪,是不是覺得他很棒呢!生活中的Danny是一位非常樸實、誠懇的大男孩,低調到甚至不會主動提及他在做蛙鞋。他默默地享受研究的過程,運用他的專業知識與對自由潛水的熱愛,悄悄的打造出全世界最棒的手工蛙鞋。

追蹤Continuum Fins

https://www.instagram.com/continuum_fins/

您可能有興趣

更多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