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親愛的各位,我們又回來了!
如果你還沒看過關於缺氧、昏迷、LMC的訪談內容,請看這邊>
這次Juani醫生要跟大家聊聊擠壓傷,真是個刺激、敏感、又挑逗人的主題。擠壓傷是所有自由潛水員在追求深度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過的驚嚇。有時候非常明顯,咳了一攤血,呼吸有異音。有時候很微妙,疑似想咳嗽,口水中有細微的血絲,但似乎又沒什麼大礙。有時候只是純粹的呼吸沉重,完全沒其他症狀,只是覺得有點難深呼吸。這是血液移轉的感覺嗎? 有人說咳橘橘的痰不要緊,真的嗎? 到底擠壓傷的界線在哪裡? 到底怎樣的狀態才是受傷?
又有人說喉部擠壓傷比較快好,肺擠壓傷才需要休養幾個月,但我該如何判斷? 醫生檢查都說我的肺沒事啊,請問我可以潛水了嗎? 這些都是我們第一線教練經常遇見的問題。到底有沒有答案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超級曖昧的呼吸道擠壓傷!
注意: 這次訪談不代表任何機構的官方聲明,而是反映了Juani Valdivia作為個人的意見和經歷。
注意: 一邊英文對談,一邊即時翻譯中文,真的很困難。嘉茵不是專業口譯員,如果訪談的中文翻譯有誤,請以Juani的英文回答為主。
在這場深入的訪談中,神經外科醫生兼自由潛水員Juani Valdivia對肺擠壓傷發表個人看法。
其中我們聊到,自由潛水中常常互換使用的術語:血液轉移、肺水腫、過度壓縮和肺泡充血。到底哪個定義正確? 其實,這些術語對於沒有醫學背景的人而言太過艱澀,而目前醫學上對於擠壓傷的機轉也沒有一定的答案。而所謂的「呼吸道擠壓傷」,其實是針對「觀察到的症狀與感覺」來判定。同樣的外力施於不同潛水員身上,可能會產生不同結果。同樣的機轉發生在不同潛水員身上時,每個人可能會出現些微不同的症狀與感覺,復原的速度也完全不同。對於受傷的定義,除了客觀的症狀觀察,還必須加上潛水員主觀的主訴才能正確判斷。
接下來,我們探討下深度後,自由潛水者常見的經驗,包括胸部緊繃感和呼吸困難的感覺。他強調在自由潛水中自我觀察和自我評估的重要性,因為對於”擠壓”等相關現象的機制並沒有明確的醫學定義。Valdivia解釋說,雖然一些症狀在自由潛水中很常見,因此大家就默默接受,但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什麼是正常或異常至關重要。他還強調了集體知識的重要性,這包括科學出版物和頂尖運動員的經驗都能讓自由潛水界更了解人體的極限。
下深度之後,身體出現一些狀況,包含常見的喘、心跳過快、以及潛水後唾液中出現橙色黏液等,需要擔心嗎?。Valdivia強調考慮個體因素的重要性,如潛水員的年齡、體能狀況、訓練程度和平壓能力,我們需考量潛水員本身的體質、能力與進行的訓練內容,以確定這些症狀是否表明了”擠壓”或其他嚴重問題。他還強調了重複擠壓的風險及其潛在的累積效應。
Juani分享了他對「氣管擠壓」一詞的看法。他反思了知識的悖論,承認他越學習,就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Juani也談到了高階運動員對氣管擠壓的不同看法,並承認在這方面還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在診斷上,若沒有足夠的器材,與對於自潛運動的認知,確實很難分辨氣管或是肺的擠壓。但Juani強調了對所有呼吸系統傷害給予同等關注的重要性,無論是肺或是氣管,都是呼吸系統的一部分。他強調了任何傷害後充分休息和獲得醫療關注的必要性。尤其醫學界尚未對呼吸道擠壓傷有足夠的認識與經驗,自潛員更應該保守行事,保護自己的健康。
下一個問題,請問在家訓練靜態閉氣,躺在床上閉氣,完全不碰水,安全嗎?
我有沒有可能成為像ALEXEY一樣頂尖的自潛員,但永遠不要受傷呢? 還是說其實受傷與意外是難免的,只是我們都太過保護自己了?
最後,醫生鼓勵大家有任何問題都歡迎寫信與AIDA MEDICAL詢問,而且自由潛水界即將展開一場超重要的關於擠壓傷的資料蒐集與研究啦!
太太太感謝Juani醫生撥空與我們聊聊自由潛水常見的「不可說的秘密」。希望大家都收穫滿滿,祝各位都能成為超厲害的自潛菁英,而且盡量不要受傷~~~~